母豬常見的疾病防治方法
我們發現豬的圍產期疾病發生率較高。母豬疾病的原因很多,其中*常見的是由細菌感染引起的生殖疾病。因此,農民應采取合理措施,預防和加強疾病預防意識,做好預防保健措施。豬在臨床表現:15圍產期病產前產后7 ~ 10天發高燒,體溫在40.5℃~41℃,食欲減退,甚至廢絕,精神萎靡,大便干燥,尿色黃,撒謊,難產,胎盤滯留或晚期產后乳少,甚至沒有牛奶,嚴重的乳腺炎、子宮內膜炎所致惡露不絕,導致母豬產后發情或長期不育。
新生仔豬容易產生先天性免疫,較弱的后代,繼發感染,導致死亡率上升。前、后、或下降溫度恢復正常,39度、37.5度~不吃、干大便、增酒引起的虛弱、產后乳汁、低出生體重、斷奶仔豬數增多等弱成活率低。預防在繁殖前7-10天使用新科寧、亞硒酸鈉VE混合喂養7天,然后繁殖,可有效預防生殖道感染細菌引起母豬排卵,促進排卵,提高質量,提高母豬受精率。
妊娠期應根據飼料配方的營養需求調整,母豬的置換,提供充足的營養,充分的飼料1kg倍金,一個500公斤混合飼料,促進胚胎的發育,提高母豬體質,提高仔豬初生重,有效降低母豬便秘的發生。
圍生期,添加在新科寧飼料,減少產婦感染,預防產后感染,提高仔豬成活率。對0.1ml/kg注射24小時后,體重能有效降低產婦子宮內膜炎、無乳綜合征等產科疾病。同時,在哺乳前、第三天、第八天、十三天的新生仔豬喂食白李峰2 ~ 3ml,能有效降低痢疾的發生,提高仔豬的存活率,育肥,為其打下良好的基礎。每隔五天,在斷奶前,體重可增加1公斤。對于嚴重便秘母豬可以在米糠換飼料,同時增加綠色飼料的飼喂量。